儒家孔子认为:-
“人的基本学问在于求得最高幸福,人的完美在于发展本性的理智,在它的光辉照耀下,人的理智就不会偏离本性的规律和命令,但要达到理解人和事物的本性,没有一种特殊的帮助是不可能的,这一必须的帮助就是哲学。借助于它,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应该做和什么不应该做。通过这门学问,我们可以促进理智,坚强我们的意志,在理智教导下,力求把我们的行为达到完善的境界。”
身为现代人类的我们,思想上都有一些人生目标。通常的都尤其跟钱财的保障有关,如钱越多越有安全感,或者在世时的成就获得了物质上的奖励——如名望,地位,头衔,受人羡慕,尊敬,爱戴。
然而掺杂在这些目标之中的却是一些非物质的目标——如感觉,感受,欲望和心理的满足,在物质生活中展现出对艺术品,美观的人事物,哲学的鑑赏,也包括对伴侣爱与被爱的感觉。肉眼不可见但存在的东西一直都通过情绪和思想附著在潜意识中的觉和知上,这种追求真善美的情怀是超越可见的物质层面的实例。
在不同密度裡,个体的目标都不同,我们一旦脱离物质层面的经验,就会体验到存在的永恒本质以及自己的意识人生的无限领域,开始清明地看到自己最初始的目标。我们会觉知到有某一种不灭的东西“很值得努力争取”,就是那股把自己带到物质世界裡来的衝动反应,创造了所有生命中的一切事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灵性自我中看到那个想要带入日常生活中的目标。
宗教式的生活反应好比是造访物质世界去体验生活,以便寻找永恒的更高层实相。结果生命就以死亡的方式去重新定义,宗教的说法是通往更高生命的闸门。在追求美感与灵性觉知的理解中,有一个关键概念,那就是:生命并不是看起来那麼的受限制和污染或伤痕累累,生命与人生是无限与永恒的。
当人死了以后带不走任何世上的战利品,所有世俗的目标随肉体的死亡而终结,唯一会带走的是“意识”,就是人的思想,灵魂,永恒的自己。在这个密实的物质环境中,正在塑造的不只是个人的肉体,还包括那永生的灵体。
万般带不走 唯有业随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