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5 March 2012

宇称不守恒

看到中国大陆的崛起 ,也看到了华夏子女纷纷的“走出来”了,潜意识中却有一股沧桑回忆。
咱身为海外的华人可否也会是真正的站起来了?
东方的世界会否能在往后集经政科技于一身来扭转当今被西方所牢控的“乾坤”?
那所谓至高荣誉的诺贝尔奖只是虚无飘渺般的受西方遥控?

回顾咱们出生于中国大陆诺贝尔奖的得奖者如杨振宁,李政道和近代的崔琦可说是凤毛麟角呀!
历史上杨振宁和李政道于半世纪前得过【宇称不守恒P(parity)-violation】的物理奖却是绝无仅有而闻名世界至今。

守恒律(Parity conservation law)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定律,如物质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等等,构筑了物理学的基本框架。

由西方所主导物理学的守恒定律中有一条公认的宇称守恒定律,宇称相当于左右手性,它的意思是指物理规律在空间反演(如镜象)条件下完全不变。有如一台钟放在镜子前,它的指针沿 顺时针方向旋转,镜象中的钟的指针则沿反时针方向旋转,但两个钟的快慢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说,物理规律是左右对称的,即宇称是守恒的。
作为物理学基石之一的宇称守恒定律曾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实验却对此提出严重挑战。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破解了这一道谜,指出在弱相 (decay)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结论震惊了物理学界,许多人表示不相信。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不久即以无可争辩的实验结果证明 弱相 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结论。

在(入籍了美国)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的共同努力下,推翻了屹立物理学界三十年之久的宇称守恒定律,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进了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也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科学史上的转折点”。

杨振宁、李政道为此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却在后来常在人前人后说【宇称不守恒】的结论是他“一个人”先发现的)。
据杨振宁的回忆道:“灵感来源于《周易》学说.《易经》中既有阴阳的道理,即同时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第二十三卦《剥卦》,第二十四卦《复卦》跟第十二卦《否卦》,第十一卦《泰卦》来的道理。”

可惜如今已飞黄腾达的杨先生却只字不提其“启蒙”了,反而大肆攻击《天人合一》的理论。难道他那当时所谓的灵感对于这科学发展是错误的?噢,炎黄子孙呀?!

Friday, 2 March 2012

人生,就是人生的目的?

儒家孔子认为:-
“人的基本学问在于求得最高幸福,人的完美在于发展本性的理智,在它的光辉照耀下,人的理智就不会偏离本性的规律和命令,但要达到理解人和事物的本性,没有一种特殊的帮助是不可能的,这一必须的帮助就是哲学。借助于它,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应该做和什么不应该做。通过这门学问,我们可以促进理智,坚强我们的意志,在理智教导下,力求把我们的行为达到完善的境界。”

身为现代人类的我们,思想上都有一些人生目标。通常的都尤其跟钱财的保障有关,如钱越多越有安全感,或者在世时的成就获得了物质上的奖励­——如名望,地位,头衔,受人羡慕,尊敬,爱戴。

然而掺杂在这些目标之中的却是一些非物质的目标——如感觉,感受,欲望和心理的满足,在物质生活中展现出对艺术品,美观的人事物,哲学的鑑赏,也包括对伴侣爱与被爱的感觉。肉眼不可见但存在的东西一直都通过情绪和思想附著在潜意识中的上,这种追求真善美的情怀是超越可见的物质层面的实例。

在不同密度裡,个体的目标都不同,我们一旦脱离物质层面的经验,就会体验到存在的永恒本质以及自己的意识人生的无限领域,开始清明地看到自己最初始的目标。我们会觉知到有某一种不灭的东西“很值得努力争取”,就是那股把自己带到物质世界裡来的衝动反应,创造了所有生命中的一切事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灵性自我中看到那个想要带入日常生活中的目标。

宗教式的生活反应好比是造访物质世界去体验生活,以便寻找永恒的更高层实相。结果生命就以死亡的方式去重新定义,宗教的说法是通往更高生命的闸门。在追求美感与灵性觉知的理解中,有一个关键概念,那就是:生命并不是看起来那麼的受限制污染伤痕累累,生命与人生是无限与永恒的。

当人死了以后带不走任何世上的战利品,所有世俗的目标随肉体的死亡而终结,唯一会带走的是“意识”,就是人的思想灵魂永恒的自己。在这个密实的物质环境中,正在塑造的不只是个人的肉体,还包括那永生的灵体。

万般带不走   唯有业随身